【兒科醫師診聊親子互動】~啟發不愛講話幼兒的利器!!! 

   【一指神功兒蛻變成愛講兒】

(作者:張容毓親子診所院長 張容毓醫師)

兒科門診經常遇到家長詢問,為何孩子好像都聽得懂,但卻不講話,要甚麼都用比的或哭的。而有這些主訴的孩子,大多是接近兩歲的幼兒。

到底為何孩子”不講話”,是家長沒有教? 還是孩子本身發展落後?

重點是,要如何協助孩子發展出該有的能力?

可以讓孩子上語言治療課,但不少家長的經驗是,小小孩進教室就哭到下課,怎麼治療?

而其實二歲幼兒需要的語言經驗,來自於平日身旁的大人,在每天的生活情境中,以好玩有趣的方式增加孩子語言的經驗!

來聽聽兒童神經科張容毓醫師如何引導家長學會幫助孩子語言發展,專業又生活化、實用化的經驗分享!

孩子真的有”聽懂”嗎?
在門診遇過一個兩歲的孩子,爸媽帶來的主訴是說,明明什麼都聽得懂就是不肯開口。

真的是什麼都聽得懂嗎?還是孩子只是看懂了我們的肢體語言或是眼神暗示呢?

我拿出兒童篩檢工具從粗大動作、精細動作一路檢測下來,孩子跑跳蹲下的能力都不錯,但當我們開始檢測他的精細動作時,就很明顯地發現到孩子其實不如家長認定的那麽理解語言指令,而且眼神接觸的時間也不是很長。
互動時間和品質,影響幼兒發展
我問爸爸媽媽是不是平常比較少和小孩子玩一些互動的遊戲,也比較沒有進行一些親子共讀的活動呢?
爸爸媽媽說真的是這樣耶,白天阿公阿嬤幫忙照顧,孩子會自己玩玩具,爸爸媽媽下班後也曾試著拿起繪本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但孩子不是不願意配合就是聽不到1分鐘就跑掉了。
爸媽的日常功課~創造孩子講話的動機
我跟爸爸媽媽分享了一些建議,要創造孩子的溝通動機,親子共讀當然是一個很棒的方式,但如果一開始爸爸媽媽還不是很擅長的話,我們也可以多跟孩子玩一些你來我往互動式的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用聲音,表情,動作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寶寶已經開始牙牙學語的階段,爸爸媽媽也可加入其中,模仿寶寶發出的聲音;並觀察當大人說話後,寶寶是否會接續著發出聲音,類似輪流對話的方式。
 
或是在嬰兒發出近似「爸」、「媽」、「哥」、「包」等單音時,可以趁此時擴充寶寶的詞語,說出疊字或簡單詞彙,如「爸爸」、「媽媽」等,讓寶寶模仿學習正確的聲音與嘴型。
也可以唸一些簡單的手指謠,如〈大姆哥〉或〈三輪車〉,在念謠中讓寶寶體會語言的聲韻趣味!
即使是簡單的堆積木遊戲,透過示範、引導、練習,不但寶寶的手部掌控技巧更好了,在反覆觀看爸媽示範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培養了他聆聽與專注的能力,為了要能夠表達出下次想要再玩的意願,寶寶就得努力的記下爸爸媽媽的話語,例如「積木」、「玩」、「給我」等等。

這就是高品質的陪伴啊!

當天我也示範了一些和孩子共讀的技巧,爸爸媽媽很驚訝的發現原來透過一些聲音與表情的變化,創造一些驚喜,「小金魚逃走了」這本書孩子不但聽得津津有味,還樂此不疲的跟我一起尋找小金魚呢!
作者: 張容毓醫師
文章來源: 張容毓親子診所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