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R的緣起,一個美麗的錯誤

1989年,當時的波士頓市立醫院(現在波士頓醫學中心的前身),在兒科門診和病房裡,擺置了許多兒童書籍,但這些書籍經常消失。有兩位兒科醫師注意到這些消失不見的童書是被家長帶回家去給小孩看,當然就沒將書送回醫院。

試問,公共圖書被帶走,一般的單位面對這種問題會怎麼做?

大部分機構可能就不再放置童書,或是將書關在櫃子裡用登記借閱,或是派志工加強巡邏?

可是這兩位兒科醫師很不一樣,他們花時間深入了解為何家長要將醫院的書帶回家,畢竟醫院的書不是很髒很多病菌嗎,且又不是新書。

兩位兒科醫師發現,原來當時的波士頓市立醫院所服務的小病患群中,有不少的病童是來自於較弱勢非英語系家庭,這些家庭因各種因素,可能家裡沒有童書,例如家長要工作或交通問題等,無法常帶孩子到圖書館去借書還書。對這些家庭而言,最方便接觸到童書的時間和地點,反而是帶孩子到波士頓市立醫院兒科打預防針或看診時候才接觸到童書。

同時兩位兒科醫師也注意到,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因家長沒有認知要和小孩進行親子共讀,孩子的語言和智能似乎發展得比較慢,且因為比較晚才開始學習閱讀和識字,甚至是上學之後才有機會學習,這些孩子就學後的閱讀能力落後,逐漸得連帶學業成績也落後,變成中輟生的機會高,長大後的社會成就較低,社會能力也變得比較不利,如果沒有介入方案的話,也許這些孩子自己組織家庭後,其家庭又可能是弱勢家庭,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這兩位兒科醫師認為:

  1. 「童書」最該放置的地方,不是醫院,而是孩子的床邊
  2.  要呼籲家長盡早開始唸故事書給孩子聽

要如何能將這些觀念廣為宣傳呢?這樣的事情需要社會大眾的協助。於是這兩位兒科醫師開始邀集其他醫師同仁,以及教育界,社會人士共同參與,並開始募款,找出版社合作提供優質的童書,並且成立公益性組織來進行Reach Out and Read (ROR)的計劃案。

這個計劃案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利用常規的兒科健兒門診來進行,對象從6個月到5歲,方式為:

  1. 當家長帶孩子來健兒門診時,由兒科醫療人員主動給予適齡的閱讀指引
  2. 進入診間後,由兒科醫師贈送孩童一本適齡童書,並將親子共讀的觀念衛教給家長聽
  3. 在兒科候診間佈置閱讀角落,請志工朋友在候診間示範親子共讀的方式

ROR組織前幾年每年只送出1000本童書,但近30年後的現今,透過ROR每年可送出約四百五十萬本童書。而從1991年ROR醫師開始發表此方案的的研究論文後,累積許多篇ROR研究論文的實證經驗已發現,由兒科醫師來協助推廣嬰幼兒閱讀的方式,可以提高孩童的口語表達能力、理解能力、閱讀能力、以及就學後的學業成績表現,更重要的是同時改變家長本身閱讀的習慣,增加家庭裡書籍的數量。這些改變對於弱勢家庭的孩童,助益更大。

ROR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以及ROR的好處是:

  1. 定期,主動,持續才能達到長遠效果:
    透過定期的健兒門診來進行推廣,可達到主動性,持續性的效能,如此才有機會讓家長們反覆接觸到親子共讀的觀念,這些好的觀念才能真的在家長腦海裡生根。
  2. 累加孩子家中的童書量:
    透過6個月到5歲,共10次的贈書,可累積家中的童書。學者發現,家中童書越多,孩童可隨時拿得到書,越能刺激家長和孩子一起共讀。
  3. 家長信賴的專業人士:
    兒科醫護人員,特別是兒科醫師,是家長們最信賴的專業人士。由兒科醫療人員來告訴家長有關親子共讀的好處,家長們更願意接受並配合。
  4. 廣泛的,平等的機會:
    透過兒科醫療系統,可以接觸到弱勢家庭,這些家庭對於文化教育的資源因種種因素比較無法取得,相對而言,這些家庭的孩子們也比較無法利用到公共圖書館系統的福利。但透過兒科醫療系統來推廣,特別是基層醫療,可以讓這些孩子們也有均等的機會。
  5. 孩子主動配合「醫囑」:
    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對醫生的「醫囑」竟能主動配合。試想,當醫生告訴孩子不要吃糖果,不要玩3C,要吃青菜水果,要刷牙等等”醫囑”時,連大人都不一定配合更何況是小小孩,但ROR醫師們發現,當醫師告訴家長要「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回家後是孩子將「醫囑」聽進去了,許多家長反應說,孩子在家經常拿著書要求大人陪讀,進而讓家長更有動機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於是就逐漸培養家庭閱讀的風氣。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