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上的五星級大學~用共讀,打破三千萬的差距

和寶寶講話,是每個大人都做得到的。發展學者早已指出,大人較常和孩子講話的時間包括用餐,玩耍,穿衣,洗澡,以及共讀等情境,其中仍然以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時,大人用到的語言在質與量方面都是最多的。

推廣嬰幼兒閱讀多年,常常鼓勵家長從寶寶出生後就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家長們最常提出的疑問是:寶寶又聽不懂,要唸故事書給他聽?

是的,小寶寶聽不懂,但還是要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為什麼?除了培養家長持續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的習慣(注意喔,不是培養寶寶閱讀習慣,而是培養家長唸故事書,也就是朗讀的習慣),從兒童發展的研究也發現,原來,從寶寶出生後,講多少話和講甚麼話給寶寶聽,會影響到寶寶日後就學的學習能力呢!

美國人類發展學家 Betty Hart,以及心理學家 Todd R.Risley,兩位博士進行一項觀察兒童語言發展軌跡的長期追蹤,發現孩子從出生後到三歲這幾年累積聽到的詞彙量,會影響孩子小學三四年級時的學業表現。而其他學者的研究還指出,嬰幼兒階段的詞彙量甚至會持續影響到國高中的學習能力。 

兩位學者的團隊招募到42個家庭參加研究,從寶寶10個月大開始收集資料。收集的方式是每個月一次兩個小時的觀察時間,計算平常大人和孩子口語互動的詞彙量,直到孩子3歲。這些家庭依家長職業分成三組不同社經地位的組別,專業人士家庭、勞工家庭以及社會補助家庭。這三個組別家長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有很大的差異。參與方案的孩子們口語發展開始的時間都差不多,約在18個月左右,且孩子原先語言發展沒有問題。

沉默的家長,沉默的孩子

研究的結果,若就孩子聽到的詞語量來分析,

1.專業人士家庭裡的孩子,每年聽到大人對他講了1千1百萬個字,勞工家庭的孩子聽到6百萬個字,而社會補助家庭的孩子只有聽到3百萬個字。

2.三歲之前,社會補助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詞彙量只有勞工家庭孩子的一半,和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比較起來不到1/3。

3.待孩子4歲要上幼兒園時,社會補助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詞彙量比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約少了3千2百萬個字。

除了詞語量的差異,還發現詞語內容的差異

1.專業人士家長和孩子講話時,一年講了16萬個積極鼓勵的單字,2萬6千個消極禁止的單字,兩者比例約6:1。勞工家庭家長講了6萬2千個積極鼓勵單字,3萬6千個消極禁止單字,二者比約2:1,而社會補助家長講的積極鼓勵單字有2萬6千個字,消極單字是5萬7千個字,二者約1:2。

2.估算孩子4歲上幼兒園時,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累積聽到大人對他講的話語中,含有積極鼓勵的單字比消極禁止的單字要多56萬個,這個差距在勞工家庭是10萬個詞語的差距,但在社會補助家庭則是相反,積極鼓勵的語詞比消極禁止的語詞少了12萬個詞語。

三千萬的差距

以上是分析大人對孩子講話的量與質,這些質與量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追蹤孩子三歲時,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會講的詞彙約1100個字,勞工家庭的孩子會講750個字,而社會補助家庭的孩子,會講的詞彙量只有500個字。

這個研究首度發表於1995年,但即便到21世紀,這個長期追蹤的研究案所發現的現象卻仍持續存在,幼兒園老師常發現孩子入學前的詞彙量較少,之後學習新詞彙的速度也比較慢。其他類似研究追蹤孩子口語發展到小學三四年級,發現三歲時的詞彙量可以預測9-10歲時的口語技巧,而三歲時的詞彙運用能力和9-10歲的閱讀理解力有正相關。

也就是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孩子,因成長環境中聽到的語言質與量的刺激有所不同,造成孩子從很小時候就開始呈現發展上的差異,而此差異會持續擴大。

孩子接觸的語言刺激愈多,口語發展越好,這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為何家庭社經地位背景會影響孩子口語的表現呢?從社會學來看,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家長可能要花很多時間從事於勞力的工作才能得到溫飽,在身心俱疲之下,家長和孩子好好地說一段話可能不容易,此外,家長的教育程度若較低,家長自己的詞彙量可能也不夠豐富,即便會和寶寶多說話,也不一定能有豐富多變的詞彙庫可以運用。而消極禁止性的詞語若較多,親子間互動品質較差,對嬰幼兒的身心發展刺激也不好。

 

展開一本書,打破三千萬的差距~~原來給孩子一個未來這麼簡單

此研究的結論似乎令人沮喪,因為從結果看來,出生於社經地位較差的孩子,落後的機率較大,即便上了學有機會開始補強,但因頭幾年的發展在孩童整個成長過程占有相當重要的比例,原本落後的孩子上學後能維持不繼續落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更遑論要孩子能追趕上出生於社經地位較高家庭的孩子?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長期追蹤研究的結果,可也令人振奮。原來只要家長從寶寶小的時候,多跟寶寶講話,為寶寶累積較多詞彙量,同時多用積極鼓勵的詞語來互動,就有機會讓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變得較好,如此就能降低家庭社經地位對孩子語言發展以及未來學業成就的負面影響力。

撇開語言障礙不談,和寶寶講話,是每個大人都做得到的。然而如何跟一個小寶寶講很多話呢?這也是許多新生兒家長們的疑惑。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抱著寶寶,拿起一本故事書,開始唸故事給寶寶聽,或看圖說話給寶寶聽。發展學者早已指出,一般親子互動中,大人較常和孩子講話的場景包括用餐、玩耍、穿衣、洗澡以及共讀等情境,其中仍然以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時,大人會用到語言的質與量是最多的。

試想,唸故事書給一個還不認識周邊人事物的小寶寶聽,大人勢必會加入許多額外的說明,同一張圖片,爸爸講和媽媽講,兩人因生活經驗不同,講出來的詞語自然不同。阿公阿嬤也會講,而且講的和年輕家長又不同,這樣一家人不是經常在為寶寶累積未來可運用的詞彙庫嘛!而講故事時,大人會用到消極禁止性單詞的機率較少,例如平常生活情境中可能會有意或無意訓誡孩子: 「不聽話就是不乖。」但在講故事時,比較有多的機會說出:「妹妹你看,你也有像這個小妹妹一樣乖乖刷牙,對不對!」這類鼓勵性話語。同時時間也不用多,再忙碌的家長,只要養成抱著寶寶玩,或餵奶時,或是用餐時間、洗澡時間等零碎時間,常常有書放在身邊隨時唸書或開始和寶寶講積極鼓勵的詞語,少量多次,累積下來也能看到成效。

從現代腦部掃描的研究已看到,不論家庭社經背景為何,只要家長願意幫孩子營造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包括經常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家裡常有書籍,還有閱讀的種類盡量廣泛,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3-5歲幼童,其腦部與讀寫能力有關的區域發展程度和家庭社經背景並沒有相關性 (請參考 一種最省錢省時省力的腦部開發課程 )。

也就是說,即使家庭經濟富裕,但若家長不常和寶寶講話,寶寶的語言發展仍然可能落後,例如有的家庭因父母事業忙碌、忙著賺錢,將小寶寶交給外勞照顧,以為孩子長大上才藝班或是送去私立學校就可以,反而在幼兒階段孩子被評估為語言遲緩,這種情況在兒科門診並不少見。

其實,唸故事書給寶寶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就–即便是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長或是嬰幼兒照顧者,在學著唸故事書給寶寶聽時,成人自己經常得從腦海裡提取過往的經驗來講給寶寶聽,也會有機會使用到平常講話時不常使用到的各種單詞等,而從腦部研究已證實,即便是成年人也能透過學習來強化自己的腦部功能。

所以,當原本不常閱讀或原本詞彙量不多的家長,在唸故事書或看圖講話給寶寶聽時,除了可以促進孩子的腦部發展之外,也正在一邊增強自己腦部的功能!這樣,家長在學習兒童照護或親職教養觀念時,就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學習好的親職教養的效果也會更好了!

原來,家長不用花費多少金錢和時間,只要經常抱著寶寶展開一本書,朗讀故事給寶寶聽,跟寶寶講很多好話,就可以縮短三千萬的差距。抱著寶寶共讀的親密語言互動,彷彿專為孩子設置一所膝蓋上的大學,讓親子一起變聰明囉!

參考來源: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The 30 Million Word Gap by Age 3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