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生氣小恐龍的降火妙方

   現今若詢問幼兒家長在育兒方面的困擾,相信讓家長煩惱的不再只是「認知學習」,也許「情緒發展」更讓家長傷腦筋。也因此每當家長群組貼出[家有生氣小恐龍怎麼辦/如何不成為吼媽]的求救貼文,總是引起眾多家長網友的回應和心得分享,坊間也不斷出版親職教養書籍和課程。

如何讓家中幼兒,不變成讓大人想吼叫的生氣小恐龍呢?

 

美國兒科學會(AAP)一直非常關注兒童的認知發展和社會情緒/行為發展,因這些發展關乎孩童未來的學業和社會成就,也影響國家和社會的整體發展。因兒科醫師是嬰幼兒家長最常接觸到的專業人士,因此AAP建議兒科醫師從嬰兒期就透過常規的健兒門診,不只追蹤身體健康發展,還要關注認知和和社會情緒領域的發展。

 

AAP建議兒科醫師要建議家長盡早開始進行親子共讀,最好是寶寶出生就開始。2021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兒科醫師們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探討”親子共讀和幼兒社交情緒發展的關聯”,論文結果更彰顯儘早親子共讀的重要性。

 

研究者在兒科門診邀請家有 30 至 66 個月齡幼兒(最容易變成生氣小恐龍的年齡)的家長填寫問卷,包括基本家庭資料、親子共讀頻率、及社會情感問卷(ASQ:SE)。ASQ:SE分數越高,表示孩童有社交情緒問題的風險性較高。研究共收集近 5,700 名幼兒的問卷。結果發現,經常親子共讀的家庭,(每周5-7天),孩子的ASQ:SE 分數為14%,每週共讀2-4天的家庭,孩子的 ASQ:SE 為 17%,每周只共讀0-1 天的家庭,孩子的ASQ:SE為 23%。

 

也就是,與經常有親子共讀的幼童相比,不常親子共讀的幼童有社交情緒問題的風險性較高。顯示,親子共讀頻率會影響幼兒社會情感領域的發展。越常共讀的家庭,孩子情緒發展好,變成生氣小恐龍的機會當然就可以減少了。

 

為何親子共讀會影響幼兒情緒發展? 學者認為的機轉可能是因為共讀過程中,家長提供的語言和情感,以及對孩子的關注力,是孩童發展社交互動、認知、語言和讀寫能力的支柱。從生理層面發現,共讀的過程中,親子會感受到彼此情感交流和回應,常規穩定的閱讀習慣,和好聽的故事分享, 這些親密的互動可能因引發腦部幸福賀爾蒙(愛~催產素,快樂~多巴胺)的神經生物學信號,而反覆得到加強。

 

此外親子共讀還可以透過改善親子互動關係來提高兒童的韌性力(挫折恢復力), 預防孩童面臨學業挫折時會輕易放棄的情況。如此,透過增加照顧者的溫暖和敏感性、減少親職壓力和奠定安全的依附關係,親子共讀可以增強社會情感健康領域,可以被視為一種預防醫學。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一種CP值最高的教育投資!

 

資料來源    Shared Reading and Risk of Social-Emotional Problems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