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對依附關係的影響,有你所不知道的point

疫情改變很多事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連帶著也影響親子關係。例如有家長確診得和孩子隔離一陣子,也有家長擔心傳染之慮,刻意減少和孩子親吻擁抱,還有防疫相關工作人員可能因與病患或病毒有所接觸而選擇性先不與孩子同住等,這些親子分離可能一般民眾比較能理解,但對於親子關係的影響還有大家不知道的point。因為剛出生的新生兒也無可避免受到影響了。

 

上星期新生兒科醫學會舉辦”新生兒新冠肺炎感染處置研討會”,由北部幾家醫學中心的新生兒科醫師分享疫情期間照顧新生兒疑似確診的臨床經驗。很幸運的,目前台灣尚未出現重症的確診新生兒個案。但比較特別的個案反而是一位確診產婦,在生產完後,否認寶寶是自己生的孩子…  聽到這個案例很難過,其實不要說是COVID時代了,原本只要懷孕過程中,孕婦生病或有甚麼健康狀況,都會很擔心自己是否會對胎兒造成不好的影響。而若新生兒出生後需要直接住新生兒病房,媽媽的心理壓力更大,直覺認為是因為自己而讓寶寶受苦。

 

而今年一波疫情,有的孕婦在產前就確診,即便是輕症,但相信心理壓力一定很大。大眾更無法想到的point是,有的孕婦是到醫院待產時做PCR才發現自己是確診個案,那種無預警的衝擊和擔憂一定特別深。而在生產時,除了原本對「生產」的害怕之外,看到產房中進出的所有醫護人員都穿著像外星人一樣的三級防護裝備,相信更加深孕婦對疾病的恐懼感。而寶寶出生後,不僅無法做常規的肌膚接觸,連讓媽媽看一眼的機會也沒辦法。媽媽生產完後直接住進防疫病房隔離,甚麼溫柔生產甚麼母嬰友善環境也都沒有,對於新手媽媽而言,這樣的生產過程,不僅是事前完全無法想像,可能也讓”當媽媽的喜悅”蕩然無存,增加產後憂鬱症的可能性和程度。

 

雖然WHO以及美國CDC認為,確診的產婦在良好的防疫觀念和動作下,可以進行親子同室以及親餵母奶。但是,台灣疾管局的臨床感染處置指引寫著:考量新生兒感染風險,建議與產婦充分討論後,將疑似或確診產婦暫時與新生兒隔離,直至產婦達到解除隔離條件為止。雖然也說在與產婦充分討論下,仍可以進行親子同室,但在台灣的民情下,幾乎是不可能的情況。

這兩月醫院累積有快10例產婦來醫院待產時才發現PCR陽性的個案,雖然產前感染率很低,但為了安全起見,現行做法是這些新生兒出生後就先進保溫箱,直接入住新生兒隔離病房,除了必要的護理外,全程睡在保溫箱裡,等72小時二採陰後才能出院,而因媽媽還在隔離期間,大部分寶寶都先被家人接到產後護理機構等媽媽。也就是說,寶寶出生後的前兩星期,幾乎沒有接觸家人,要等媽媽解隔離後入住產後護理機構,才能和媽媽團聚,才能被媽媽抱在懷裡開始建立親子關係。疫情影響的不只是生理健康,也某種程度影響著親子關係的健康發展。在此時,母嬰照護醫療人員對如何協助新生兒家長為寶寶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知能是更為重要了。

 

5/19日,吳醫師擔任台北市助產師公會舉辦的母嬰親善課程講師,學員對象主要是產後護理機構醫護人員。4月初許理事長向吳醫師邀課,原本因應今年預定舉辦的產後護理機構評鑑,故內容以親子共讀為主,但後來這波疫情爆發,原定的評鑑取消,課程改成線上課程。但因孕產婦確診數跟著增加,兒童病患也跟著增加,吳醫師感受到疫情對親子關係以及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故這次課程前兩小時的內容主題改以透過親子共讀”建構安全的依附關係”,希望藉由抱著寶寶,”朗讀美好的繪本”,在自然流露的情感氛圍中,穩定新生兒家長自己的情緒,而寶寶聽著從胎兒期就很熟悉的聲音(爸爸和媽媽的聲音),安全的依附關係自然建立起來了。

 

5/20日原本也排定到台大產科病房為護理系實習生講課,雖然是護理系實習生,未來不一定會留在婦兒科,但是,未來他們極有可能成為媽媽或是爸爸,希望這些觀念可以預先存進他們未來親子關係愛的存摺裡。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