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提升嬰兒語言發展 大腦預測力是關鍵

今年10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讓學者對「儘早開始親子共讀」如何促進腦部發展,特別是語言發展的神經機轉更為了解。這是台師大自2109年開始與美國耶魯大學「大腦發展與學習聯合實驗室」團隊合作的研究案。

儘管研究證實親子共讀對促進早期語言發展非常重要,但親子共讀到底如何促進語言神經系統的發展呢? 台師大研究團隊這次發表的成果,可說是學術界第一次為此提出證據來說明。此研究發現6個月大嬰兒大腦的預測力顯著影響嬰兒日後口語表達力的發展,而親子共讀可強化嬰兒大腦的預測力,因此促進嬰兒的語言能力。

6個月嬰兒就有預測能力,與語言發展相關

▲原文網址: 親子共讀有助語言發展 師大耶魯跨國研究「嬰兒6個月閱讀效果佳」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1017/2359891.htm#ixzz7nGLm6JiN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這個跨國團隊自2019年開始合作,以臺灣6個月嬰兒為研究對象。研究設計是先讓嬰兒反覆學習「聽到聲音就會看到圖片」的對應關係(亦即聲音刺激後,緊接著圖片視覺刺激),之後讓嬰兒戴上「功能性近紅外光光譜儀(fNIRS)」帽子,進行測試以收集嬰兒大腦枕葉神經的活動性;測試方式為在「聽到聲音就會看到圖片」的測驗中,隨機省略原本會接在聲音之後出現的圖片,亦即有聲音刺激,但沒有接著出現圖片。結果發現,即便圖片沒有跟在聲音刺激後出現,嬰兒腦部枕葉也會產生神經活動,團隊稱此神經活動為大腦預測訊號,顯示嬰兒的大腦預測力。

研究團隊發現若6個月大嬰兒的大腦預測訊號越強,他在12個月及18個月大的口語詞彙就越多。當進一步將嬰兒家庭的閱讀環境納入分析後,發現家庭閱讀環境越豐富,嬰兒1歲後的表達性語言能力越好,與與大腦預測信號強度有顯著相關。

共讀會促進嬰兒大腦預測力

學者認為,在陪伴嬰兒看書時,家長常會用預測性問題來看圖講故事,例如在翻頁時會問說「要不要猜猜看下一頁會有甚麼動物?」或者說「要不要猜猜看這個小朋友要去找誰玩?」,即便嬰兒還無法回應,但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家長藉由共讀圖畫書的語言刺激以及圖像刺激,能經常提供嬰兒較有結構性的情境,讓孩子的大腦能夠在此情境中反覆練習預測未來的新訊息,也因此可能會增強嬰兒有較好的的預測能力,進而也讓語言能力發展比較好。

學者認為,這個發現點出了儘早指導家長要和嬰兒多進行對話互動的重要性,可教導家長和孩子講話時,為孩子提供更多練習預測力的機會,例如常提出預測性問題,並可稍作語氣的停頓,來提示孩子預測待會要說出來的單詞。也許有家長會認為,這樣跟嬰兒講話,家長還要經常思考「提出預測性問題」,會不會很累或耗時間,然而,若是經常陪伴嬰兒共讀的話,家長透過看圖講故事來問問題,其實也是讓家長有機會練習「對話互動」,因為學者們早就發現,家長與嬰兒相處的日常中,相較共讀之外的活動,例如吃飯,洗澡,玩耍散步,穿衣等,家長對嬰兒說的語言豐富度較少,包括單詞較少也較沒有新字,語句較短較簡單,問句通常為較簡單的是或否問句,預測性的問句更少出現。而若經常看圖說故事給寶寶聽,家長自己也會習慣在平日互動中,用較豐富的語言來和寶寶互動。

若是孩子已經有口語能力,共讀更是促進孩子大腦預測力的好方法,而為學者已發現,大腦預測能力與腦部其他功能,例如很重要的執行功能等都有關聯。而在共讀時,孩子會一起參與在故事情境中,也會自然的專心聽家長提出的預測性問題,例如家長問:小狗要去哪裡? 孩子會在家長提問後的短暫停頓時間將想好的答案趕快回答出來,或者一個故事聽很多次後,孩子還會預測在這一頁中,家長可能會問的問題有哪些等等。如此共讀時親子享受愉快的口語和思考互動以及情感交流,也一邊促進著孩子腦部高功能的活性,有甚麼親子互動有這麼好的效益呢?

所以,若要鼓勵家長盡早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儘早開始促進寶寶腦部發展,最好的建議,其實也是讓家長最省時又省腦力,就是今天就開始打開一本童書,看圖講故事給嬰兒聽!

*原始論文

Predictive brain signals mediate association between shared reading and expressive vocabulary in infants

*以下是台師大以影片來說明此跨國團隊很重要的發現: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