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情緒障礙!寶寶EQ大解密

嬰幼兒的情緒發展與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關,寶寶剛出生,只會為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而產生基本情緒,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慾望會逐漸增加,開始發展出較複雜的情緒,之後亦擁有觀察他人與自我控制的能力,達到情緒穩定發展的境界。

認識情緒

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專業網站主責職能治療師吳宜燁指出,人的情緒從出生開始就慢慢發展,以嬰幼兒來說,情緒主要意義是與外界溝通和表達自身需求,大致上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滿足個人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愛需求等,因此,會表達各種情緒,使外界注意到自己的需求,進而幫助自己;第二個層次是改變自己的狀態,也就是自己本來從沒有情緒變成有好的情緒或不好的情緒,當這些情緒投射到環境中,環境就會改變,並且迴向給自己,例如:當父母帶孩子逛賣場時,孩子看到喜愛的玩具便吵著要買,但父母不願意,於是孩子就坐在地上哭鬧,導致父母生氣而怒罵他,這就是第二層的情緒意義;第三層則是會控制自己和觀察他人的情緒,並且將好的情緒投射到環境中,使環境迴向好處給自己,例如:當孩子看到媽咪受傷時,主動上前關心,詢問媽咪傷口會不會痛、需不需要擦藥等,使媽咪因為受到孩子的安慰而對孩子更好。

基本上,人在遇到各種事件時,大腦會透過掌管情緒的區域去判斷該用什麼反應呈現,但對嬰幼兒來說,由於他們對外在環境認知不足,也缺乏整合經驗的能力,面對外在的人、事、物大多依靠杏仁核反射出各種原始反應。想要孩子發展出情緒調控的能力,必須不斷給予各種刺激,當他們有了足夠刺激,就能夠在腦中建立經驗資料庫,發展較好的問題解決能力、環境適應能力,進而達到控制自我情緒。

倪信章醫師認為,想要讓孩子情緒穩定發展,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若沒有從小培養,從短期層面來看,不僅會影響個人行為,亦會影響身體健康,例如:常生氣的孩子,腸胃吸收力較差、食慾不振,嚴重者甚至影響到生長發育;經常感到焦慮的孩子,出現心率過快、心臟不適等問題,與父母分離時更容易哭鬧不休,無法盡快冷靜下來。從長期層面來看,會影響健康與社交能力,在健康上容易有腸躁症或頭痛、頭暈、胸悶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等;至於社交方面,孩子可能容易過於緊張,導致無法與他人有效溝通或產生交友困難等問題。

掌控情緒的要素

掌控情緒的要素有杏仁核、情緒控管能力與環境互動能力,其中,杏仁核掌管原始反應,當遇到事件時,完全不依靠大腦理智判斷,直接反射出各種情緒;情緒控管能力是人在經過累積足夠的生活經驗後,於腦中建立經驗資料庫,遇到事件時可以從資料庫提取之前的經驗,進而反射出內在真正的情緒;環境互動能力為人在了解環境概況,適應環境後所表現出的情緒。

情緒發展的階段

嬰幼兒從出生後,只有為了滿足生理需求,才會表現出各種基本情緒,例如:喜、怒、哀、樂,但隨著年紀增長,因為要學習生活、適應環境,逐漸發展出各種情緒。在發展出各種情緒後,亦會開始思考應該如何回應環境,才能產生對自己有利的事物,進而控制自我情緒,投射較正向的情緒到環境中,使環境能夠對自己有正向回饋。

0~1個月》哭鬧

孩子大多只會出現苦惱的情緒,常見行為是哭鬧,因為他們要滿足基本生理需求。

1~2個月》喜悅、滿足

此時孩子大多會發展出喜悅、高興、滿足的情緒,常見行為是微笑,因為他們希望獲得他人關愛以及與環境有更多互動。

2~4個月》生氣

孩子會發展出生氣的情緒,常見行為是哭鬧,而且一哭就會哭到情緒消失後才會停下來,原因是身心經歷不舒服。若父母遇到這種狀況,可以輕聲細語的安撫,幫助孩子快速冷靜下來。相反的,若父母採取怒罵或不耐煩的態度,就會更加誘發哭的情緒,使不穩的情況更加嚴重。

4~6個月》情緒+動作表達

孩子的情緒發展主要是加深0~4個月間所發展出的情緒,包括喜悅、苦惱、生氣等,並且會開始對特定的情境或聲音表示喜歡或不喜歡。此外,孩子也會開始辨別主要照顧者與其他人有何不同,並且對主要照顧者產生較多的依賴。

6~12個月》害怕、憤怒

孩子於6個月之前,因為眼球尚未發育完全,看外在的人、事、物時,呈現模糊的狀態,但6個月後就可近距離看清楚,包括父母的表情、喜愛的玩具模樣等,甚至每位親人的長相,加上已擁有更多的生活經驗,能夠辨別明顯的危險與安全的環境,因此,發展出害怕、害羞、憤怒的情緒,常見行為包括哭鬧、轉過頭、掙脫等,這些情緒有別於基本生存所投射出的反應,而是為了使自己遠離危險、接近安全的環境,進而發展的自我保護情緒。

1~2歲》產生分離焦慮感

孩子從1歲起,除了因為自己的需求表現出各種情緒,亦會開始注意到他人的情緒,並且受其影響,有時甚至可以感同身受而衍生各種情緒,由於孩子還分不清楚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容易發展出多愁善感的情緒。

除此,孩子於此階段也發展出陌生人焦慮與分離焦慮的情形,陌生人焦慮意指1~2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明確辨別主要照顧者與他人的不同,亦容易認為若在陌生人懷裡可能會遭遇危險或不安全,因此,若將孩子交給不熟悉的人時,孩子容易產生恐懼的情緒,並且表現出抗拒、哭鬧的行為;分離焦慮則由於孩子已與父母發展良好的依附關係,若父母要與孩子分開時,孩子因為無法接受父母離開的事實,便容易出現哭鬧、緊張等行為,但狀況會隨著孩子對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對環境與自我狀態的掌握也越來越有信心而逐漸改善。

2~4歲》嫉妒、罪惡

2歲的孩子因為生活經驗較多、認知能力更好,且已屆語言爆發期,會講出許多的話語,故會為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感到驕傲。除此,因為孩子已逐漸發展出自我的概念及人際界限,會出現嫉妒、罪惡等情緒。

倪信章醫師補充,2歲多的孩子開始會了解他人的情緒,並且開始學習控制情緒,例如:孩子哭泣後,注意到父母正在生氣,因此,盡量忍耐不哭,不過,部分孩子可能會為了要和父母唱反調,故意做出調皮搗蛋的行為,惹父母生氣。

4~6歲》同理心、擔心、謙虛、自信

孩子大約從4歲開始會逐漸發展出同理心、擔心、謙虛、自信等較成熟的情緒。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強調,孩子從4歲開始,因為已具有基本觀察環境及後射認知的能力,會逐漸發展出較有效的行為模式,並且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所謂後射認知,是指孩子可以根據他人的話語,思考和預測即將發生的事,例如:當孩子聽到「你再不乖,等一下媽咪就生氣囉!」時,就會知道自己必須乖乖的,否則會被媽咪責備。

6歲之後》兩種情緒並存

孩子大約在6歲左右,各種基本情緒都已發展完成,並且會擁有兩種情緒的情形,例如:將玩具收拾整齊,被父母稱讚時,就會開心又驕傲;到了10歲之後,還會產生兩種相反的情緒,例如:段考時發現數學考得不錯,但國語卻很差,於是出現開心又難過的情緒。

此外,由於孩子觀察環境的能力又更加成熟,可以自行展現出良好的情緒來改變環境,使氣氛變得較正向,自己亦可從中獲得好處,例如:當孩子發現媽咪受傷、覺得疼痛時,便上前安慰和討好,此時媽咪情緒不僅變得較正面,亦會更加疼愛孩子。

檢測情緒發展的指標

更多good idea,請參考文章來源:《嬰兒與母親》【排除情緒障礙!寶寶EQ大解密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