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寶寶真的可以學習~~媽咪的朗讀聲是最好的教材!

當幾個月的小寶寶,睜著晶亮的眼睛看著對他講話的大人時,大概我們大人都會不禁猜疑,小寶寶到底聽得懂嗎?研究發現,胎兒期透過聽覺刺激,寶寶就有能力去學習,因此學者建議從懷孕開始,孕媽咪就可以多跟寶寶講話,讓胎兒常聽到母語,這些相當早期的經驗,可以幫助寶寶出生後語言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習能力!

語言發展是嬰幼兒學習各項知能的基礎,也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胎兒寶寶如何學習語言,一直是發展學家感興趣的議題。學者曾播放媽媽聲音,爸爸聲音,或陌生人聲音的錄音帶給胎兒聽,觀察到胎兒的心跳有顯著的差別,顯示胎兒期就能分辨出熟悉和陌生的聲音。學者也早已發現新生兒寶寶對”母語”有明顯的反應,似乎顯示在胎兒期就已經在學習語言。

隨著腦科學的進步和腦造影儀器的發展,讓現今的發展學家可以直接「看透」大腦如何工作。令人好奇的小腦袋,也可以藉由適當的腦造影儀器來讓我們了解更多大腦最初的學習機制。2013年一群芬蘭的認知發展學家設計了一個研究,從胎兒29週開始介入,讓胎兒寶寶規律的聽一個三音節的假單字 [tatata],這個字包含芬蘭語中常用的母音。待新生兒出生後,學者將假單字做不同的變化,包括改變其中一個音節母音,或是改變音調高低頻率,音節重音節和長短音等,看這群在胎兒期已經受訓的小寶寶,是否能分辨出其中的差異來。控制組則是一群沒有經過介入的新生兒,也讓他們聽這些聲音,來看這兩組寶寶聽完後的結果差異性如何。

這個研究用來偵測寶寶腦部活性的儀器是用醫療院所常用的腦波儀(EEG),它的原理是,當腦部接受到某種刺激時,腦部相對應的區域中神經細胞群會釋放出電位活動,再通過精密的電子儀器,從頭皮上將腦部的電位變化加以放大并記錄下來,就成為腦波圖,是種安全又很敏感的監測腦功能的方法。

 

這群新生兒在平均5.5天大時就接受測驗,科學家讓寶寶帶著EEG的電極貼片帽子聽錄音帶,由儀器來記錄小腦袋聽到聲音後的電位變化。結果非常驚人,在胎兒期就接受學習的這群新生兒寶寶,從EEG的結果圖看到,他們能夠清楚的分辨出假單字被做了變化,但第一次聽到這個假單字的新生兒,則無法聽出這個單字被做過變化,顯示在胎兒期給予的刺激,可以讓胎兒大腦發展出學習能力,亦即胎兒大腦已經具有可塑性!

 

學者們還做一個特別的設計,介入組的寶寶在產前平均5天前即停止聽些假單字,出生後寶寶們仍能聽得出假單字的變化,顯示胎兒不只能學習,還有記憶能力!

學習組新生兒能聽得出假單字的音調高低被改過 (上排),控制組寶寶無法分辨. Partanen et al. PNAS. 2013

而若孕媽咪較常跟胎兒寶寶講話,寶寶出生後對這個假單字音節變化聽辨能力也較好,因這個假單字是仿照芬蘭語設計出來的,加上寶寶原本就會聽到媽咪講芬蘭語。

 

這個研究發現,胎兒期透過聽覺刺激,寶寶就有能力去學習,因此學者建議從懷孕開始,孕媽咪就可以多跟寶寶講話,讓胎兒常聽到母語,這些相當早期的經驗,可以幫助寶寶出生後語言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習能力!

然而,學者也出警告,雖然準爸媽和家人對著媽媽的肚子講話給胎兒寶寶聽,是一種正向的刺激,但因胎兒寶寶的聽覺系統和大腦組織很脆弱,若懷孕時,胎兒寶寶經常接觸到吵雜,無結構性的聲音,例如孕媽咪因工作場所之故,環境中常有大量的機器聲音等,可能無法讓胎兒的腦部產生系統化的訊息。且從動物胎兒研究中已證實,這樣無結構的吵雜音可能還會影響日後寶寶對聲音聽辨的能力。

學習組新生兒能聽得出假單字的母音長短被改過 (上排),控制組寶寶無法分辨. Partanen et al. PNAS. 2013

既然透過有系統和有結構的聲音,可以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還有記憶能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孕媽咪朗讀文章或唱歌給寶寶聽。當孕媽咪累了想休息時,也可以由準爸爸坐在旁邊朗讀文章給孕媽咪聽,一方面讓孕媽咪心情高興,一方面也可以讓胎兒寶寶聽故事,這不是最好的胎教了嗎!

文章來源: Learning-induced neural plasticity of speech processing before birth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