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幼年時期與健康狀態 I

幼年時期與健康狀態 

孩童的早期經驗將為一生奠定基礎。兒童在幼年時期的生理、社會和認知發展,強烈影響到他們的入學準備、教育程度、經濟參與以及之後的健康 。出生之前,胎兒就已經開始發展,這時的胎兒健康取決於母親的健康與安適程度。低體重新生兒尤其和長期的健康狀況較差以及教育的結果有關。

出生之前

母親健康、壓力、飲食、懷孕期間使用藥品、酒精和菸草等,全都對胎兒和早期腦部發育有嚴重影響。出生體重對腦部發育的生理影響和其他與社會地位有關的影響因素交互作用,影響了認知發展。

文獻資料顯示,子宮內環境影響成人健康。胎兒適應了營養供給有限,將永遠改變他們的構造和新陳代謝。這些也許是日後諸多疾病的源頭,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以及相關的中風、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嬰兒低體重尤其和長期健康狀況較差有關,實證也顯示,母親的健康和社經地位有關。特別是弱勢的母親更容易產出低體重的嬰兒。

 

嬰兒死亡率     

和其他多數國家相比,臺灣的嬰兒死亡率很低,在2012年為千分之3.7。然而無論是早產或足月產,最弱勢地區的死亡率都高於最優勢地區。

嬰兒死亡率依母親教育程度區分,有顯著差異。在2004−2006年,未達高中學歷的母親,其嬰兒死亡率比高中以上學歷的母親高出50% 。到了2008−2010年,差異擴大到80%,因為未達高中學歷的母親,其嬰兒死亡率維持在千分之五,然而高中以上學歷的母親卻已降至千分之三以下。

 

低體重、過早懷孕、以及胎兒未達胎齡相對應的大小,都和嬰兒死亡率有關。一項在英格蘭及威爾斯針對所有嬰兒死亡案例所做的研究顯示(不包含多胞胎),貧窮、非婚生子女、非白種人嬰兒、母親年紀小於20歲以及男嬰,都各自和嬰兒死亡率風險增加有關 。在調整過其他因素後,死亡風險隨弱勢程度加劇而增加的趨勢持續存在。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