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歲開始進行健康管理-5 家長用心照顧是教養的法寶

實際上,不論是專業的醫療人員或育兒專家,都比不上家長的參與,因為家長才是與孩子們日夜相處的陪伴者,相信爸爸媽媽願意付出時間與耐心,寶寶的發展一定會變得更好!

18歲以前都應看小兒科

每次孩子生病時,家長不但心急如焚,也不知道該看哪一科?其實,周怡宏醫師建議,嬰幼兒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只能憑外顯的症狀來判斷,若只掛某個專業科別,可能會忽略了其他隱藏的症狀,加上孩童有些器官未發育的非常成熟,相互影響的機率也較高,因此在孩子成年(滿18歲)之前,生病時依照國際一般做法以及國外兒童照顧專家的建議,應該先讓小兒科醫師做全面性的評估,若有需要再轉往其他科別。

周怡宏醫師表示,嬰幼兒的病症容易相互影響,疾病進程也快,較大人的病複雜,有的家長在這家看不好,就馬上換醫師,這樣一個換過一個,不容易建立屬於孩子的完整病歷資料。況且,嬰幼兒又表達不清,醫師就會詢問照護上的細節,例如:肚子會不會脹?呼吸時有小豬鼻音嗎?眼鼻的分泌物是否有增加?很多主要照顧者卻一問三不知,醫師也很難做疾病的判斷。

周怡宏醫師認為,平時家長應建立基本的兒童健康概念,並且多花心思在觀察寶寶的生活習慣上,生病時能為醫師提供完整的背景資料。主要照顧者對於寶寶狀況的了解和記錄愈詳盡,愈能幫助醫師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有些病理性徵兆在診療的一時半刻不會顯現出來,必須靠家長的觀察,加上醫師的測試和判斷,才能得出比較精確的結果。

父母親全心的投入和陪伴

以嬰幼兒的神經發展變化來說,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就像先學會翻身、再學會爬行;因此發展必須持續而定期的給予評估和協助,家長就是最重要的角色,透過每天的接觸互動,幫助孩子的身心發展更好。

以運動為例,不只大人要運動,全身都還在發展的小寶寶更應該運動!嬰兒床裡的空間有限,建議家長可以多讓孩子在寬廣的環境下伸展,並鼓勵寶寶做自發性的動作,或是經由家長的協助,給予被動性的運動,讓嬰兒全身的肌肉關節都能有接近完全的伸展與收縮。

許多研究都顯示,在嬰幼兒早期給予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五感刺激,有助於孩子未來的學習發展能力。坊間有許多強調潛能開發、感官刺激的課程,但周怡宏醫師強調,潛能可以培養,但再多理論也比不上父母親全心全力融入、陪伴寶寶一起在遊戲中互動的早期教育來的重要。

來源:周怡宏醫師的育兒日誌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