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從說故事開始

我是一位小兒科醫師,很自然的在門診很多家長都來問:吃什麼才會讓孩子長得壯長得好?可是身為小兒科醫師和一位認真母親的我,卻希望分享我的經驗和我所知道的科學知識,告訴家長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才會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成長為身心健康成熟、具備挑戰能力的人?

因為如果我們在乎孩子吃什麼喝什麼可以身體強壯,那麼餵養孩子頭腦和心靈的食物,就應該要更謹慎給予。我相信這樣的經驗分享是我當小兒科醫師的一個職責。

2006年天下雜誌的教育專刊提出專論: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專文探討父母要如何讓孩子快樂、自信的學習?而哪些能力才是孩子面對全球化所需要的關鍵能力?文中提到學習的四大支柱,分別為學習知的能力、學習動手作、學習與他人相處以及學習自我實現。

早期親子共讀是”全腦”開發的起點

第一個關鍵能力「學習知的能力」就是要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而唯有透過閱讀,才能全面啟動學習的潛能,因為閱讀能力之重要,在於它是通往其它能力的大門,而且需要趁早打好基礎。

陽明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指出:「嬰兒出生後腦細胞數目即不再增加,反而是逐漸消減沒有與其他神經原相連的細胞,所以現今「智慧」的定義已變成「神經連結的密度」,因此透過大量閱讀,建立常識累積學識之後,便可以觸類旁通,神經才會越連越密集,腦袋也更靈光。臺灣有很多父母不認為孩子需要看課外書,但是接觸不同領域的書藉,其實就是在建立大腦的連結網路。科學研究已發現,閱讀是教育與學習的核心。學校的每一門科目都要經由閱讀而學習,連數理科也不例外,學童必須先看得懂數學應用題的題意才能開始解題。」

臺灣許多父母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而花費金錢時間跟著坊間所謂專家學者的各種”全腦”開發的課程起舞。可是縱觀全球教育的趨勢,卻發現早期的親子共讀才是”全腦”開發起跑點。因為透過腦部研究的新科技,科學家告訴我們,幼兒時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語言活動,對於幼兒的智力發展非常重要。

嬰兒剛出生時對聲音的敏感度最高,當父母對孩子說故事、唱歌、說話、朗讀時,會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正因為如此,先進國家在推動教育時,都強調要早期為孩子朗讀故事書,越早越好。

全球性的成人能力調查中發現,閱讀能力的高低,與個人未來學習、就業、甚至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所以當今最具競爭力的國家,無不針對閱讀投入大量的資源與規劃。

親子共讀給孩子安全感 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雖然經過教育界長期追蹤,從小閱讀的兒童,其學習能力發展比沒有從小閱讀的兒童好,但我最想和家長們分享有關親子共讀的好處是「給孩子安全感」。

因為「親子共讀」最重要的意義不在於「讀」而是在這個「共」字,也就是大人的陪伴。當爸媽摟抱著孩子唸故事書時,孩子聽到的是父母親對他的愛,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擁抱他所帶來的安全感。這份愛和安全感都有助於替孩子未來的各種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學者強調:「早期共讀並不是要父母如何教孩子讀書,而在鼓勵親子以沒有壓力的方式,享受閱讀樂趣。」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黃迺毓教授指出:「原來共讀是一種省時省力的教養方式,從生活學習、行為規範、情緒疏導、到文化價值和人生信仰,都在有趣的共讀中,自自然然的傳遞了。」洪蘭教授也說「當孩子依偎在父母懷抱中閱讀時,他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故事內容帶來的想像空間,最重要的是父母擁抱他所帶來的安全感。」

因此洪蘭教授一直不斷到各學校去推廣親子共讀,因為科學的研究早已顯示,和照顧者互動良好的孩子比較能因應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失望,並從中學習。

可見得親子共讀不但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更是孩子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培養健全人格所必須的要素。在學校教育功能不彰而強調家庭教育的現今社會,我相信,親子共讀更是父母親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在照顧自己的孩子時,由於閱讀原本就是我的最愛興趣,很自然的從孩子出生後”唸故事書”就成為我和孩子最喜歡的互動方式。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發現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很自然的成為一個小書蟲,更棒的是,當我讀到洪蘭教授所推廣的「腦部與閱讀」的機制時,發現原來我已經送給我的孩子最好的禮物「閱讀的興趣」。

親子共讀是與子女通溝最好的方法之一

若家中已有比較大的孩子,親子共讀仍然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式。因為親子共讀,在一個共字。為什麼孩子喜歡和家長一起做遊戲,一起看電視,實際上是家長在這些活動中也找到了樂趣,不知不覺地投入了進去。家長的投入反過來會感染孩子,激發孩子的興趣。有許多父母常常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的子女溝通,而親子共讀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一本書就是一個橋樑,一個故事可以引申出很多話題,孩子在輕鬆愉快地讀書過程中對自己的想法和評價不再掩飾,日後碰到問題時也樂於向父母求教。全家人不分年齡大小,彼此分享閱讀的心得,在輕鬆的故事時光裡,一方面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能力,父母的知識面也可以逐漸擴大,何樂而不為呢?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