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選好書、讀好書 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繪本是幼兒文學中的璀璨明珠,透過奇妙鮮活的圖象、生動有味的淺語,呈現世界萬物的潛在美質,開啟孩子的心靈之眼,藉以傳遞真的發現、善的啟示、美的洗禮,提供閱讀樂趣和藝術美感,啟發想像與創造力,成為幼兒認識自我、人際互動、探索世界的最佳媒介之一。

字少圖多,便於兒童理解

繪本的設計,主要是為了體貼學齡前後的幼兒,針對其識字與生活經驗有限的狀況,文字不會太多或過於艱澀,而且大多得靠大人代為念出,圖像是這個年齡層的幼童主要的閱讀內容,眼睛讀圖、耳朵聽故事,即可進入書中無遠弗屆的世界,優秀的繪本無疑是成人文明給幼兒的一份最佳禮物。

繪本的閱讀對象以幼兒為主  但不以幼兒為限

製作繪本主要以幼兒的需求為考慮的前提,即學齡前後階段,2至8歲的孩子為主。但不以此為限,目前也有學者下修到嬰兒零歲開始閱讀,如李坤珊的《小小愛書人》,就是談零到3歲嬰幼兒的閱讀世界。

近年來,繪本更因其多樣的出版形式及動人的意涵,吸引了廣大讀者,其讀者群不再限於幼兒,而成為零歲以上到成人都愛看的書。

繪本大都由圖像和文字共同合作敘事或傳達信息,但也有少部分「無字書」(Wordless Books)的作品,僅用圖像來完成說故事的功能。因此,圖像不再只是文字的陪襯,而是更加強調圖像的連貫性與敘事功能,圖文巧妙搭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形式。

佩里·諾德曼認為,「傳達信息」是「知識性」作品的特色,「訴說故事」是「文學性」作品的重要任務。繪本的內容是掌握兒童身心發展而書寫的「文學性」與「知識性」作品,具有如下特質——

1 圖像的傳達性

繪本中的手繪插畫是畫家將「純粹繪畫」的美感特質,結合「美術設計」的傳達原理,配合文章內容所製作的「有條件、有目的的插畫」。不管是傳遞知識性的正確信息或文學性的感性思維,精緻有創意的圖像構成,肩負「呈現訴說」的強烈意圖,各畫面之間連續性的設計,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念。

2 文字的音樂性

給幼兒的繪本,文字篇幅大多不長,是經過藝術技巧處理過的「淺語」。文字讀起來要順口,聽起來要順耳,是需要被大聲朗讀的「聽覺型文字」,要簡短精練像詩一般,節奏優美像兒歌一樣,不必要求押韻但要順暢、自然有韻律,若能配合故事情境調整句式長短、聲音抑揚頓挫,達到「聲情相合」的境界,更為可貴。

文字要與圖畫互相搭配,有時一個故事都由文字說盡了,加上圖反而顯得文字的囉唆累贅,文字要像珍珠項鍊上的線,完整稱職地將一個個如珍珠般的圖面連接起來,但並不因此而減損文字的情韻優美。

3圖像的傳達性

文字與圖畫各以不同的方式傳達訊息,文字較擅長處理時間、因果、主從、內心思考等事件發生的關係,圖像則擅長處理空間場景、物體外表、角色造形等。文與圖各擅其長,交互作用、互相影響,拓展故事主題的藝術感染力,圖、文合作表現出來的成果才是「完整的故事」;在知識性繪本中,圖、文並呈才能簡單明了地解說知識。

諾德曼認為一本繪本至少包含三種故事:文字說的故事、圖畫暗示的故事,及兩者結合後產生的故事。

因此,繪本光讀文字或只看圖像,一定不如圖、文兩者合作建構的故事(或知識)來得精彩與完整,讀者常常在圖、文對照間歸納出故事真相而覺得滿足。

4成書的設計性

繪本注重成書的硬體特質,如書的大小與形狀,或印刷時的紙質、油墨的選用,封面、封底、乃至標題或字體選用、跨頁的圖文配置等整體設計,都需運用巧思以貫穿意念、深化敘事,使書本成為完滿俱足的藝術整體。以互動、遊戲為設計主軸的鑿洞、拉頁、特殊觸感及立體書的紙藝架構,多樣化的創意呈現每本書的獨特設計性。

5圖像的傳達性

強調親子共讀,大人小孩一起參與生動的語言演奏。包含了握住書本、翻頁、觸碰、指著插畫,以及將一本心愛的書抱近胸前的動作技能。包含察看插畫、詮釋插畫意義、尋找正文中所提的細節,以及反覆瀏覽喜愛影像的視覺技能。引導幼兒運用視覺、聽覺、觸覺、肢體動作等身體感官投入,以及藝術審美、語言邏輯、創意思考等全人教育、全腦學習的高度參與性。

幼兒早期閱讀不可強迫

學前早期閱讀活動,是以繪本作為主題的統整學習。其構想是運用加德納(A. Gardner)的「多元智能」與馬斯洛(A.Maslow)的「人類需求」作為設計學習的思考方式,以及全語文的作法,希望將活動設計注入一些新生命。

我們知道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與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以從其他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與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在以繪本為主題的學習中,可以選擇以下形式:自主閱讀與邏輯推理、領域延伸、創意道具與製作體驗、戲劇創編。其目的在於透過全面性、生活性、日常性與活動性,引發孩子的興趣、好奇與主動,進而激活孩子腦中的神經元,形成連接。神經元彼此連結,即是所謂的「神經元可塑性」,這種連結形成之後終身存在。

大腦是全身最大的能源消耗者,雖然只占體重的2%,卻用掉20%的能量,因此,大腦必須把多餘的神經元修剪掉,以節省能源。修剪的原則是看這個神經元有沒有跟別人連接,是否是神經迴路的一頁。一個落單的神經元是很容易被修剪掉的,就像一個落單的動物容易被敵人吃掉一樣。童年的經驗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可以促使神經元連結不被修剪掉。

然而,人類大腦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必須有自己的「基本」課程。也許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植於「情感大腦」的需求。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顯示:智力和情感發展密不可分。簡單的事實是,和其他事物相比,兒童更渴望的還是父母的愛和關注。

不論是在什麼年齡層,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有效學習,就應該將一些孩子基本的需求,如一個安全的環境、合理的行為界限當作最優先考慮的因素。還有,不要忘了一個擁抱,或者一段美妙的音樂都會讓孩子鎮定平靜下來。

在任何年齡階段,對大腦最有益的條件是穩定的情緒、全面的營養、足夠的玩樂和運動時間、注意睡眠時間,以及日常生活中選擇的機會和責任。

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不要有一絲絲強迫。在強迫下習得的知識無法改變心靈,所以不要訴諸強硬手段;將早期學習打造成一種樂趣,才能發現孩子真正的天賦。

當然,不論學習活動多完美,兒童仍非常需要成人的介入;身為父母與老師,以身作則與了解兒童是教養的不二法門。

 

作者:林文寶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院院長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