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台灣健康不平等」 報告書

每個孩子都是寶,但生而不平等的事實,孩子的未來如何解?

2016年國民健康署發表一份「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作為降低臺灣健康不平等的驅動力,並提昇全民健康。這份報告統整臺灣2001—2012年的健康不平等狀況,這些證據鏗鏘有力地指出台灣內部健康的社會差距,反映了當前社會不平等的健康版本。對於兒童健康照護方面,這份報告裡指出一個重要的結論 「家庭」是健康照護中的重要一環,父母教育程度越高,越會在孩童3歲時進行導讀,這對孩童往後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以及社會互動上等指標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這份報告書,彰明了為何由兒科醫療需要介入嬰幼兒閱讀的最重要原因。正如世界醫師會會長馬莫特(Michael Marmot)針對這份報告所提出的2項建議,首先是應減少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平等,例如減少貧窮、改善家庭居住環境等;另外則是提供學前教育,讓孩童能有良好的起跑點。

而由兒科醫療介入嬰幼兒閱讀,可以接觸來自不同家庭社經背景的嬰幼兒,若能隨著健兒門診將適齡的童書讓孩子帶回,可降低資源分配不平等的情況,同時可累積孩子家中的圖畫書,增進家庭閱讀風氣,藉此改善家庭的知能; 而最重要的是,藉由兒科醫師的衛教,可以指導和鼓勵嬰幼兒的家長,培養和孩子親子同讀的習慣,如此每個家庭本身就能夠提供孩童學齡前教育,減少種種因素造成孩童生而不平等,卻無法及早的,穩定的跨出起跑點。

要治療要預防,就得先找出病因。這份「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中陳述出許多兒童被迫處於不平等的健康環境的原因,讓我們一起來詳讀此份報告中,有關於兒童健康不平等的病史,共同來為孩子們的未來,找出適合的醫囑和處方。

健康不平等及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2016「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書之簡單結論

  1. 近年來, 臺灣整體人口的健康狀況有顯著進步。至2012年止的十年間,臺灣平均壽命增加2.3歲,接近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之平均值。令人激賞的進步。但儘管整體健康有此令人振奮的進展,臺灣境內仍有持續且廣泛的健康不平等現象。 這些健康不平等現象和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因素密切相關。
  2. 證據顯示,若只是著重在健康行為上,並無法有效解決造成健康不佳的主要成因。為了增進健康並消弭健康不平等,我們必須看到當前健康不佳背後的因素,並專注在造成不健康和早逝的原因,也就是造成健康不平等的社會和經濟因素,稱之為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3. 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型塑了人們健康的社會落差:有較高階社會優勢的人,可能在人生歷程中較為健康,也比那些相對較弱勢的人有更長的壽命。
  4. 社會決定因素的不平等導致健康不平等,這是不必要也不公平的:這對於在社會頂端階層以下生活的人有不利的影響,會導致不必要的疾病和早逝。這影響到的不只是個人,還包括他們的家庭、社區和國家,造成生產力和稅收的不必要損失,以及醫療服務和福利支出的成本增加,都是國家經濟的沈重負擔,對個人和家戶也是可觀的成本。 

只因外在環境,就能造成一生的不平等,那麼,無選擇權的孩子們,怎麼辦 ?

現職: 羅東博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